【健康科普】保护心血管,不同年龄段各有侧重,这些小细节要知道

到了一定年纪,心血管健康状况就在走下坡路。2021年在《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》上发表的一篇综述指出,从青年到中老年,心血管会跨越不同的健康状态,具体可分为 3 个年龄段:

25-45 岁:大多数人处于低风险,生活方式决定着未来风险、生活质量和医疗需求。

45-65 岁:开始出现亚临床疾病,心血管风险总体上为中等水平。

65 岁后:心血管事件开始出现,60%-80%的人有亚临床心血管病,15%发生临床事件。

应对心血管健康状况变化进程,各个年龄段各有侧重,这些小细节要知道!


25-45 岁:养成良好生活方式

1. 养成规律运动的习惯:

建议每周最少有 150 分钟有氧运动,如跑步、快走、骑车、游泳等;另外每周可以抽出 2 天做下抗阻运动,如卷腹、俯卧撑、深蹲、使用弹力带或哑铃等运动。

在一篇《运动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干预效应的研究进展》研究中指出,4-12 周及以上的有氧运动干预可以改善血脂、血压,其中 12 周的干预效果最佳,而 24 周的干预指标显著性更强。


2. 饮食上避免“三高”

长期高油、高盐、高糖饮食,是心血管健康的“杀手”。建议饮食参照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》,试试“东方膳食模式”,简单总结为:

(1)增加粗粮,减少精米精面;

(2)推荐植物油,低温烹饪;

(3)推荐豆制品;

(4)蔬菜多多益善,保证适量水果;

(5)推荐适量坚果、奶类;

(6)强烈推荐蒸、煮、涮的烹饪方式。


3. 保证 6-8 小时睡眠时长:

《中国健康生活方式预防心血管代谢疾病指南》指出,一项荟萃分析结果显示,睡眠时间少于 6 小时,冠心病和脑卒中发病风险分别增加 48%和 15%。建议成年人保证 6-8 小时睡眠,最好每晚 23 点前入睡,以晨起感觉舒适为宜。


4. 不吸烟尽量不饮酒 

长期大量吸烟、饮酒,会加速血管内皮损伤,促进动脉硬化的发生。越早戒烟越好。


45-65 岁:重视体检,积极治疗

随着年龄增长,对身体健康的监测非常必要,如果能在早期发现疾病的“蛛丝马迹”,将为后期治疗提供更多机会。


1. 40 岁后,重视心血管相关体检:

一般来说,在四五十岁时,心脏和血管都会有明显的老化,特别是对有心血管病家族史的人来说,定期检查很有必要。比如,测量血压,抽血检查了解血脂、血糖,做心电图、冠脉 CT 等。


2. 遵医嘱治疗

如发现疾病,要积极遵医嘱治疗。一般大部分的高血压、冠心病等都需要长期用药。冠心病患者坚持药物治疗,有助于控制缺血症状,降低心肌梗死和死亡的发生,包括抗血小板药物、β受体阻断剂、他汀类药物和 ACEI/ARB类降压药等。


65 岁后:更要注意避免意外发生

65 岁后,不少人体检会查出不同程度的动脉粥样硬化或斑块,有些人已确诊有冠心病或高血压等,一直在遵医嘱治疗。除了定期体检、遵医嘱治疗和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外,这时候有一点格外重要,就是要防止意外发生。


1. 关注气候变化,冬季注意保暖

正值冬季,10 月底到次年 2 月天气最冷时也是血管的危险时刻。室内外的温差易导致血管急剧收缩或者扩张,容易发生心脑血管意外。因此,出门要注意保暖,尤其是头颈部,可佩戴围脖和帽子。


2. 留意不适感,出现症状及时就医

心脏病发作的常见症状有胸中部疼痛或不适感;手臂、左肩、肘部、颌部或背部疼痛或不舒服。


此外,可能有发绀、呼吸困难或气短、心悸、无力、水肿;上腹不适或胀痛、恶心或呕吐;头痛、头晕或晕厥;出冷汗、面色苍白;咳嗽、声音嘶哑等。女性更易发生气促、恶心、呕吐,以及背部或颌部疼痛。


发生心梗要牢记两个“120”,及时拨打 120 急救电话,把握黄金救治 120分钟,如果患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治,心肌就会出现不可逆的坏死。

2022年12月27日 14:0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