房颤是什么?危害如何?
房颤是指有规律的心房电活动丧失,取而代之的是快速无序的颤动波,是最严重的心房电活动紊乱。房颤是最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,多数病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脏病或其他原因。研究表明,我国房颤病人已多达800万,成年人的房颤患病率1%~6%不等,而且随年龄增长,房颤的患病率明显升高,在75岁以上人群甚至达到10%。
根据发病时间的长短,房颤可以分为以下的类型:
初发房颤:既往无房颤病史,初次发现的房颤
阵发性房颤:7天自行转复为窦性心律者,一般持续时间<48小时,早期治疗避免进展为持续性。
持续性房颤:持续7天以上,需要药物或者电击才能转复为窦性心律,持续越久越不易转复。
永久性房颤:不能转复为窦性心律或在转复后24小时内复发者。
血栓形成与栓塞是房颤最严重的危害所在!房颤时心房内血液淤滞容易形成血栓,血栓脱落则可随着血液至全身各处,其中80%为脑栓塞,房颤患者的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为生常人的5~17倍。比其他原因的脑卒中具有更高的致残率(瘫痪)和死亡率。心率快和节律不整齐可使病人感到心慌,明显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,而且心房收缩功能丧失和长期心率增快引起心动过速性心肌病,从而导致心力衰竭。房颤导致老年痴呆的发生率也明显增高。
房颤应该如何治疗?
对于没有控制好的房颤患者,首先应该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选择合适抗血栓药物,预防血栓栓塞。其他治疗包括基础疾病治疗,药物控制心室率,药物转律,电转律,导管消融和外科手术等。
目前治疗房颤最安全、有效的方法是导管消融术:
术前准备:除了常规化验、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检查外,需要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和心脏的CT检查,了解全身和心脏的状态评价是否适合消融治疗。
手术过程:通常只进行局麻和经静脉给予镇静止痛药,在X线和三维标测系统的指引下,通过血管穿刺经颈静脉和股静脉将导管送到心房内,消融仅对一部分心肌组织产生凝固坏死作用。手术过程约2-4小时。
术后转归和成功率:术后3个月内,约30%的患者可能会再次出现房速、房扑或房颤,但3个月后约80%-90%的阵发性房颤和60-70%的持续性房颤可恢复正常心律,部分病人需要二次手术。术后需要服用抗凝药和抗心律失常药,3个月后,如果没有房颤发作,可以停药。